1.“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以下哪项最明显地体现了此规律?()
A.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
B.教师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教育
C.教师对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一起进行数学培训
D.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陵节而施”,也不能“揠苗助长”
3.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在5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说话,却能默背祖父的书。这说明()
A.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B.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D.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4.同样年龄的儿童,有的儿童有较强的乐感,但不善于运动;而有的儿童擅长运动,却缺乏乐感。因此在教育中,需要( )。
A.扬长避短B.因材施教
C.适时而教D.循序渐进
5.对于听力障碍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别人沟通。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6.桑代克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这说明他所持的观点是()。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
C.成熟决定论D.经济决定论
7.“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D.儿童决定论
8.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白板说
9. 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身心发展动因的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
C.外铄论D.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10.李老师认为,好孩子和坏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有差别,而是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品质修养。李老师的看法和( )的观点相似。
A.威尔逊B.格赛尔
C.霍尔D.洛克
11.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
A.遗传因素B.家庭背景
C.社会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2.遗传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
B.遗传素质来自先天,后天不再变化,它同时也是人的发展的限制因素
C.教育不能改变遗传素质所决定的人的发展方向
D.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基本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
1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辅助作用 B.主导作用
C,强化作用D.促进作用
1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归结为( )。
A.遗传B,环境
C.教育 D.自我发展
1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学校教育
16.刘老师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他主张用环境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不要求学生背书写字,每天的作业也只有阅读文学作品,将初中生当作成年人来教。一学期结束后,该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该做法违背了( )。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
C.互补性D.阶段性
17.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如果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了50%的智力,30%是4~7岁获得的,另外的20%是8~17岁获得的。这说明()。
A.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
B.人的智力的发展速度具有不平衡性
C.教育对智力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D.社会实践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前提
18.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9.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B.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抓关键期
C.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所以教育工作要长善救失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20.身体的发展总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发展也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D.整体性
2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的观点。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综合论
22.下列属于典型的遗传决定论观点的是( )。
A.“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B.“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教育之故”
C.“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D.“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之和”
23.下列表述中,属于外铄论基本观点的是()。
A.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
B.生理成熟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关键影响
C.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D.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2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
C.孟子D.墨子
25.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他的遗传和环境,就像矩形的面积依赖于高也依赖于长一样。这是()。
A.白板说 B.性三品说
C.合并原则D.相乘说
1.【答案】A。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强调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适应这些特点,遵循规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并非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题干所述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旧质到新质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有违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B。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二是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题干中,王阳明的案例说明身心发展的不同系统发展速度是不一致的,即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正确答案为B。
4.【答案】B。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从个体的角度看,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个别差异性的教学启示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干中,同样年龄的儿童擅长与不擅长的活动各不相同,这体现出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C。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其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能得到发展。题干中,对于听力障碍儿童,可通过发展其对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补偿,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A。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素质能决定人的发展。该观点过度夸大了遗传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题干中,“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体现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7.【答案】B。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环境决定论强调人的发展取决于环境对人的作用。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题干所述是华生的著名论断,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B。
8.【答案】A。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源于自身的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忽略了外在因素、人的能动性及教育等的作用。题干所述属于内发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9.【答案】C。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与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题干中,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倾向于外铄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华生等。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儿童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涂抹什么颜色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即强调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题干中,李老师认为是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影响造就了孩子不同的品质修养,此看法与洛克的观点相似。故正确答案为D。
11.【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A。本题考查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学校教育能对遗传素质和环境因素加以利用和控制。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等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因此,“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B。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B。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题干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这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C。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互补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等。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题干中,刘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自觉性,需要有一定压力的环境,不能将他们当作成年人来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故正确答案为D。
17.【答案】B。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二是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题干所述说明人的智力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平衡性。故正确答案为B。
18.【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方面,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正是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师才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
19.【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从个体的角度看,差异性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题干中,“于出头处谋自由”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要因材施教。故正确答案为D。
20.【答案】B。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旧质到新质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题干中,身体的发展总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发展也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有顺序性。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A。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强调人的内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忽略了外在因素、人的能动性及教育等因素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等。其中,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这是一种内发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A。本题考查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遗传,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强调遗传的作用。A项正确。B、C两项,描述的是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强调外部因素对人的干预,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D项,施泰伦提出“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之和”,属于二因素论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外铄论也称环境决定论、经验论、塑造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与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故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C。本题考查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其忽略了外在因素、人的能动性及教育等因素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等。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D。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二因素论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它包括施泰伦的“合并原则”,即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以及吴伟士(伍德沃斯)的“相乘说”,即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题干中,强调遗传和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就像矩形的面积依赖于高也依赖于长一样,这属于二因素论中的相乘说。故正确答案为D。